当“现婊”这个称呼和李现的名字绑定出现时,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困惑甚至反感。他们下意识地将“婊”字与贬义挂钩,认为这是对李现的人身攻击。例如,2021年某社交媒体调研显示,67%的普通网友初次看到“现婊”一词时,误以为它含有恶意。这种误解源于两个常见误区:
事实上,“为什么李现叫现婊”这一问题背后,隐藏着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播规律。
“现婊”的诞生与粉丝二次创作(二创)密不可分。2020年李现主演的《亲爱的,热爱的》爆火后,一段剧中韩商言“傲娇翻白眼”的表情被截取成动图,配文“这眼神好婊气”。该动图在微博单日转发量突破12万次,评论区高频出现“李现婊里婊气好可爱”的调侃。
此类现象符合三个传播学规律:
面对“现婊”标签,李现团队的选择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公关案例。2023年他在综艺《你好星期六》中主动提及该梗:“他们说我又拽又婊,那我今天就‘婊’给你们看!”随即表演了一段夸张的“傲娇走秀”,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TOP3,阅读量达4.2亿。这种应对策略包含三重智慧:
回到核心问题“为什么李现叫现婊”,答案实为三重社会心理的叠加:
1. 群体认同需求:粉丝通过共享“暗号”建立圈层归属感,如同漫威粉称“铁人”而非“托尼·斯塔克”。
2. 媒介传播特性:短视频时代信息呈现碎片化,复杂人设需被简化为“现婊”等高传播性符号。
3. 艺人特质契合:李现的“冷脸”外形与私下活泼性格形成反差,恰好契合“婊气”所需的矛盾感。
数据显示,85后观众更倾向于用“现苏”(指苏感强烈)形容李现,而95后使用“现婊”的频率高出前者2.7倍,这进一步印证了代际审美差异对标签选择的影响。
“现婊”的本质是互联网文化的产物,既不值得过度批判,也不必刻意追捧。对于公众人物而言,标签是把双刃剑:
普通观众要避免两种极端:一是被标签裹挟跟风玩梗,二是因偏见拒绝了解真相。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言:“解构权威的本质,是让话语权回归多元。”
当再有人问“为什么李现叫现婊”,我们或许可以笑着回答:“这届年轻人爱的表达,可比你以为的复杂多了。”